(原文寫於2020年2月2日)
「如果政府公告,為確保我國現金儲備,即日起禁止銀行資金流出。民眾的想法會是相信銀行不會倒,還是趕快去把銀行的錢領出來?」
2008年,香港東亞銀行因坊間謠言財務困難,發生擠兌。銀行第一時間澄清財務狀況健全,更重要的是實際作為:面對大量民眾提款,銀行「不設提款上限」。這是支撐社會觀感的關鍵,三天內擠兌現象即平息。
要理解口罩之亂,就必須先思考清楚基本經濟學和群眾行為。
■
爬梳新聞脈絡,1月23日,蘇貞昌宣告口罩禁止出口政策。1月25日,蘇貞昌定調「自救才能救人」說法。1月26日起,為了支持禁出口政策,官方和側翼透過各種管道宣傳「台灣需求緊張」的印象。
1月27日,民眾出現搶購潮,廠商先是限購5盒,隔日限購1盒,單價仍在每片2~3元水準。同日,Matters平台刊出文章,揭露台灣九成口罩來自中國大陸進口。1月28日,政府公布歷年進口數據證實前述文章,將輿論往「台灣產能無力出口至對岸」引導,卻忽略蘇貞昌「宣布禁止出口政策」毫無必要的事實。
1月31日,政府公告全面徵用口罩,由四大超商系統鋪貨,每人限購3片,統一售價8元。經濟部加碼2億元購置口罩生產設備,預計未來將日產能從400萬提升至1000萬。
至此民眾對口罩的「不確定性心理需求」一發不可收拾。
■
要嘛,政府必須確保大量供給能力,一次性平準物價。要嘛,政府必須減少刺激群眾恐慌心理,將需求拉回正常水平。
2003年,SARS疫情期間,扁政府限期廠商自海關提領,逾48小時則強制徵用。3小時內,500萬口罩提領完畢。4天內,進口近8000萬口罩,原本飆漲的價格,瞬間砍半。
2009年,H1N1新型流感期間,馬政府採取釋出200萬口罩至超商,150萬口罩至藥局通路配售,每包5片,售價30元,並未「徵用」也不「限購」。
比起SARS和H1N1,2019-nCoV疫情其實並不嚴重,目前台灣確診10例,實際上被感染的風險很低。然而本季流感疫情已有771例重症,56人死亡,戴口罩對降低流感風險貢獻還比較大。
醫院、學校,尤其是小學和幼兒園,學童家長最怕群聚感染,兒童口罩卻一片難求,應採直接配給,教師發放也最方便。其餘的,任何一本經濟學教科書都會告訴你,市場機制的重要性。現在不是市場失靈,而是政府失靈。
■
「如果在國民黨執政時期,日本東京爆發新型肺炎,政府應該禁止口罩出口,還是人道捐助口罩賺取外交紅利?」
尤其當口罩成品和原物料幾乎都來自中國大陸的情況下,如果對岸疫情失控,即使不是以報復心態宣布禁止出口政策,受創最重的也絕對是台灣,再怎麼生產口罩也不夠。
蘇貞昌所說的「自救才能救人」是正確無比的原則,但如何判斷「行有餘力」的標準?無論我國口罩每日產能是188萬、390萬,還是破1000萬,如果2300萬人每日都需要2~3片口罩,那麼永遠不可能滿足。
「兩岸有共同的敵人,也有共同的目標,兩岸應該要合作。」準副總統賴清德這麼說。可惜的是,點出「救人即是自救」防疫關鍵的賴清德,卻再次慘遭小英網軍出征。
■
政府出資2億元,在民間工廠購置口罩生產設備,產權如何界定?廠商怎麼看待這些「公家機台」生產的商品?待疫情趨緩後,閒置產能又該由誰買單?
統一徵購、統一調控、統一售價,無法反映分眾的消費者需求。台灣本地疫情其實不嚴重,口罩並不是必需品,真正剛性需求的職業群體有限,社會大眾的預期心理卻是無底洞,而且是由政府挖出來的大坑。
1953年起,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施「統購統銷」的計劃經濟政策,在農村實施統一徵購,在城市實施定量配給,糧食由政府全面嚴格控管。統購統銷政策看似穩定糧食價格,卻喪失市場調節能力,最終造成農民被更嚴重地剝削。
半調子的管制比不管制更糟糕,只要非採全國連線實名登錄購買,限購就是玩假的。政府越強調「請國人不用囤貨,遵守每人限購3片」,越加重群眾掃貨囤貨心理,真正需要的人反而因為無法支付時間成本購入口罩。
每片8元但買不到的「口罩公社」政策受到各界批評,降價為每片6元已無關緊要,因為仍然買不到。
你可曾看過媽媽拎著孩子,坐計程車四處找尋何處有口罩可買,否則明天難以放心上學的窘境?相較於政府的「德政」,能確保貨源的「奸商」反而變得可親可愛,用一點小錢可以解決的問題,都不是問題。
■
不斷投入資源進行「有政府請放心」的宣傳,卻掩蓋一系列違反經濟學基本原理,且為早年共產黨已實驗過的錯誤決策,才是造成群眾心理需求無限擴大,人為導致物資稀缺的元兇。
一切都是為了擁護最初的「禁止口罩出口」政策,黨和政府絕對不會有錯。迫使市井小民花費鉅額社會成本,買到的是政府強化統治的正當性。對政客來說,這真是一門再划算不過的生意──因為不花自己口袋的錢,也不是玩自己的命。
—
㊙️歡迎加入Tele聊天群: 土條交流道
http://t.me/HyuuiGroup
💧捐款支持以核養綠,對抗反核利益團體
https://p.ecpay.com.tw/6DB45